明洞痘疤治療|凹疤平整・毛孔緊緻・色沉淡化
Professional Care. Honest Prices. Real Results.
為什麼痘疤總覺得不好治?
痘疤屬結構性問題,真皮膠原與彈力纖維被發炎破壞後形成凹陷或不平整;同時常伴隨毛孔粗大、紅痘疤(炎症後紅斑)與黑色素沉著(PIH)。因此需要「分型+分層」並分次治療,逐步重建真皮結構。
痘疤常見型態(自我判讀)
冰鑿疤
狹窄而深、像細小針孔。重建需「點狀」高深度處理。
建議:TCA CROSS、次切合併飛梭或微針電波。
滾輪疤
邊界模糊、表面起伏,常合併纖維束牽扯。
建議:次切鬆解+微針電波或飛梭,必要時少量填補。
盒狀疤
邊界較清楚、較淺扁平,區域性凹陷。
建議:飛梭雷射(非剝離/剝離)或微針電波分區加強。
紅痘疤/黑色素沉著
發炎後殘留的紅色或咖啡色印記。
建議:染料雷射(退紅)、皮秒/奈秒(淡化色沉)、修護導入。
麗瑾的分層客製治療地圖
飛梭雷射(非剝離/剝離)
以微治療區啟動膠原重整,改善凹疤與毛孔。
非剝離恢復快、可多次堆疊;剝離針對中重度凹疤更有感。
微針電波(矽谷電波)
細針直達真皮,建立熱凝通道,重整膠原與彈力纖維。
對「滾輪疤+毛孔」與「口周細紋/紋理」特別有效。
次切(Subcision)
用細針鬆解皮下纖維束,抬升凹陷底部。
常與微針電波、飛梭或少量填補同區分時序搭配。
TCA CROSS
高濃度 TCA 只點在冰鑿口,誘發局部重建。
需小而準、分次進行,搭配修護降低色沉。
皮下填補/膠原增生劑
少量多點支撐凹陷底部,改善光影階差。
可與次切同程或分次,強調自然平順。
皮秒/奈秒與染料雷射
皮秒/奈秒處理色素沉著與整體亮度;染料雷射處理紅痘疤退紅。
可穿插於結構療程之間,縮短「看起來不均」的過渡期。
醫師會依「疤型混合度、膚色/日曬史、耐受度」設計由淺到深、由廣到點的時序,避免一次過度刺激。
到院流程與節奏
面診評估
建立攝影檔案,標記不同疤型區塊;若膚色偏深或易色沉,先做小試區。
客製計畫
決定主軸(飛梭或微針電波),視需要加入次切/TCA CROSS/填補/退紅淡沉,安排交替順序與間隔。
施作與修護
敷麻 20–30 分鐘;分區施打與降溫;術後給予鎮靜修護、屏障保護與一至兩週保養清單。
疼痛感與恢復期(參考)
- 微針電波:疼痛 3–6/10,1–3 天微紅緊繃;點狀痕跡數日淡化。
- 非剝離飛梭:疼痛 3–5/10,1–3 天紅感;剝離型 3–7 天脫屑/咖啡點。
- 次切/填補:局部瘀青與酸感 3–7 天。
- 皮秒/奈秒/PDL:2–4/10,多為當天~隔日輕紅。
多數人隔天可通勤上妝;含剝離飛梭者請預留 3–7 天緩衝。
建議次數與間隔(快速指南)
- 中度混合型凹疤:微針電波 3–4 次(4–6 週距)+飛梭 2–3 次(6–8 週距)交替。
- 冰鑿優勢型:TCA CROSS 2–4 次(4–6 週距)+局部剝離飛梭。
- 滾輪優勢型:次切 1–3 次(4–8 週距)+微針電波;必要時少量填補。
- 伴隨紅/黑痘疤:結構療程間穿插 PDL/皮秒,每 3–4 週一次直到穩定。
居家修護要點
必做
高係數防曬(SPF50+)與物理遮蔽;溫和清潔;密集保濕與修護面膜;依指示冰敷。
先暫緩
酸類/A 醇/磨砂去角質(至少 1 週;剝離飛梭 2 週);三溫暖/劇烈運動 48 小時;清粉刺課程 1 週內避免。
常見問題
Q:痘疤能一次處理完嗎?
結構性凹疤需分次重建,通常 3–6 次不等;每次間隔 4–8 週,效果循序顯現。
Q:會不會反黑?
深膚色或高能量治療有風險;我們採漸進能量+試區與嚴格防曬修護,將風險降到最低。
Q:先做哪一種比較好?
依疤型與主訴排序:有明顯牽扯→先次切;冰鑿多→先 TCA CROSS;廣域紋理/毛孔→微針電波或飛梭打底;紅印重→先 PDL。
Q:旅客行程怎麼排?
建議抵達的前 1–2 天完成首療程;若含剝離飛梭或次切,預留 3–7 天緩衝;返台後線上追蹤並銜接下一階段。
費用與方案(到院評估為準)
費用依疤型混合度、面積、治療種類(飛梭/微針電波/次切/TCA/填補/PDL/皮秒)與次數而定。
可諮詢多次套程與區域加強;實際報價以現場面診為準。
預約與諮詢
歡迎台灣旅客預約明洞麗瑾醫美診所痘疤分型評估。提供中文協助(需提前告知)、濃縮行程與遠端追蹤。可透過線上表單/WhatsApp/KakaoTalk 上傳素顏近照,快速取得個人化計畫。